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一年一度的考研战火再次燃起。可尴尬的是,当各大高校继续扩招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时候,考生们并不“买账”,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偏少,甚至不少高校专硕招生要靠调剂才能招满生源。“学校热,考生冷”,如此遭遇原因何在?
有媒体报道,今年,中国海洋大学共有包括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农业推广硕士等在内的20多个专业硕士学科计划招收专业硕士600人,但最终现场报名确认的考生只有900多人。相比学术型硕士大约5个录取1个的火爆场面,多少有些冷清,专业硕士的招生不理想的状况,在全国高校都普遍存在。2010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有6成以上的生源是依靠调剂来完成的。
一面是国家扩招专业硕士的暖流不断涌来,而另一面却是不少高校因招不满学生在调剂生源,为什么“专业学位”就这么不受待见?一再遭受冷遇和寒潮?多位正在复习考研的学生给出了他们的说法。
学生:学术型研究生的学科基础更扎实吧,底蕴更身后,而专硕刚建立,没有什么基础。
学生:对我来说,学到东西更重要,学术型偏于研究。
学生:我觉得学术型硕士含金量更高。
学生:专业硕士学费特别高,一年要一万多吧,而学术硕士,有公费待遇还有补助,从经济角度,我更倾向学术型硕士。
看来含金量与高学费是横在考生和专业硕士之间的一道门槛。可为什么专业硕士遭到遇冷还要继续扩招?国家下如此之力度的改革,却没有收到预计的效果,这其中的原因在哪?就此问题,记者独家对话着名教育学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他认为,缺乏清晰的定位是根本问题所在。先天不足的“专业硕士”缺少个性特色、没有准确培养导向,当然也就没有吸引力。
熊丙奇:研究生教育不应该是终型学位教育,而应该是过渡性教育。而且应该重视的是学历教育,而不是学术性教育。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也不能过多培养学术型人才。但是从目前专硕发展的情况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每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定位,行政一刀切让学校缺乏特色。二是,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有自己的独特规律,而现在还面临师资、模式、课程等一系列调整,但目前各高校的调整都没有到位。三是,社会对研究生需求更多是应用性人才,因此学校培养定位要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