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圣才学习网首页 > 教育类 > 李秉德《教学论》 > 学习指南

李秉德《教学论》学习指南

◇ 教材介绍

本书原是国家教委教育科学七五规划的项目之一,是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也可供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和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自学参考之用。

本书力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我国实际,反映国内外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来阐述本门学科的基本理论,使其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本书编写概况:

(1)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西北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的部分教师,同时也有个别的研究生参加了部分工作。各章执笔人是李秉德(第一章)、李定仁(第二章一部分及第十三章)、杨爱程(第三、六章及第二章一部分)、李瑾瑜(第四章及第七章一部分)、万明纲(第五章及第十一章一部分)、刘要悟(第八章及第十一章一部分)、南国农(第九章)、田慧生(第十章及第七章一部分)和陶立志(第十二章)。吕方、唐树声、丁砃、吴锦良、郭戈、丁立平也参加了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最后由李秉德、李定仁统稿。

(2)参加本书修改工作的有:李秉德、李定仁、南国农、陶立志、李瑾瑜、徐继存、刘旭东、许洁英、王鉴、潘洪建、高天明、郝志军、李长吉、田慧生。

 


圣才3D电子书,国内首家植入高清视频的3D电子书(免费下载、送手机版),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又好玩,全新学习体验,功能强大,记录笔记、全文搜索等十大功能。

李秉德编著的《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课程与教学论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课程与教学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李秉德《教学论》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李秉德《教学论》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送手机版):

更多信息李秉德《教学论》辅导用书>>

◇ 作者简介

李秉德(1912.7—2005.5),男,河南洛阳人,归侨, 当代著名教育家,西北师大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西北师院院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中国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李秉德同志,因病于2005年5月2日22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个人简介

李秉德教授,1928年入河南大学预科,1930年升入本科,主学英文,辅学教育。次年改主修为教育。1934年大学毕业后受聘河南开封教育实验区,从事“廉方教学法”实验。1936年入燕京大学,攻读乡村教育研究生。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中断学业。曾担任湖北教育厅督学,河南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等。1947年赴瑞士、法国留学,曾在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师从皮亚杰。1949年回国。1950年响应党的号召,到西北师范大学任教。

李秉德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是新中国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教育等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批教育学科(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李秉德教授在长达70年的学术生涯中,矢志不渝,倾心教育,完成了大量著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秉德教授主要著作有:《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论》、《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问题》(与钱伟长、费孝通、季羡林等合著,)、《李秉德教育文选》等。其中《教学论》一书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先进事迹

李秉德教授解放前在国内学术界就已颇有名气,教育界有“南陶北李”之说,即南有陶行知,北有李秉德。1934年,他从当时著名的国立河南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就被著名教育家、辛亥革命的重臣李廉方先生选中,被聘担任著名的开封教育实验区主办干事,投身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教育救国的热潮。在短短的二年内,由于他满腔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和雄厚的理论功底,再加上李廉方先生的正确指导,开封教育实验区的教育实验工作在国内名声迭起,引起了当时学术界、政界的关注,许多名人诸如孟宪承、黄炎培等纷纷前来参观,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36年,李秉德先生前往北平求学,在燕京大学念研究生。由于抗战的爆发,使他不得不离开课堂。40年代,他被聘为河南大学副教授、图书馆馆长。先后在国内许多重要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成为当时教育学术界较为活跃的人物之一。194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首批公费出国留学生,前往当时教育科研较为兴盛的瑞士和法国留学。在3年多的留学生涯中,他先后在比利时大学、瑞士的洛桑大学、日内瓦大学的卢梭学院和法国巴黎大学等校学习,并有幸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的首批中国学生。同时,他还先后前往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考察了欧洲国家的教育状况,参观了当时十分有名的德可乐利教育实验。

1949年,国内战局已安定的消息传到欧洲,李先生和其他中国留学生一样,欢欣鼓舞,他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外国大学的聘书,历尽千辛万苦,毅然回国参加建设。

1949年,李秉德先生回到祖国,先入华北大学学习,随后分配工作。在分配工作时,他本来可以留在内地,但为了响应党的一声召唤和照顾其他同志,他毅然选择了西北。带着一家人,坐着马车来到了当时还十分落后的兰州,来到了条件艰苦的西北师院。

他的高尚品德首先表现在他在政治上从不盲从。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化,他始终以革命事业为第一,始终坚信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为国家做出贡献。他担任西北师院院长期间,正值拔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时期,他从事业发展的角度,排除各种干扰,为大批知识分子平反,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做为一名知名教授、教学论专家,他十分尊重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学术见解,从不压制别人、强求别人,而是认真分析,正确对待。即使他的学生在学术观点上和他不一致时,他也从不摆资格,压制、批评学生,而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青年学生、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同行常给李先生写信,或索要资料,或请教问题,或交流观点、无论职务、学历高低,无论是否认识,他总是—一回信,或无偿寄送资料,或热情解答问题,或平等交换意见。十多年来,经他手回的信已有好几百封。这对一般的人来说,是不易坚持的。

李先生自1982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在多年的招生工作中,他严格要求。认真把关,坚持研究生的入学标准,不依关系录取,不屈从外界压力,显示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品质与气节。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共同赞扬。

李先生曾担任过院长,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但他一向严格要求自己,从不以权谋私,从不向单位、组织提任何要求,哪怕是合理的要求。

李先生的这种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德,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同事、学生。他常常教育研究生,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治学。做人、治学是终身的事情。他这样说,也这样做,还这样要求他的学生。

李秉德教授早在三、四十年代就著书立说,成绩卓著,在国内学术界颇有名气。解放后,虽然由于“反右”、“文化大革命”,使他生命中的最宝贵时光白白浪费了。但当改革的春风吹来之际,也是他生命中第二次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他不顾年老和行政事务的干扰,抓紧分分秒秒,从事学术研究。先后在《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西北师大学报》等重要的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部分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学术界的空白,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与此同时,积极承担国家教委委托编写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任务,于“六五”、“七五”期间分别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及《教学论》两种教材。

由他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198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来,先后印刷了十多次,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全国各高等师范院校大都采用此书做教材。

1991年,在他即将80岁之际,由他主编的《教学论》一书又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此书是在他数十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完成的。该书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论体系,标志着以李秉德教授为首的西北流派的诞生。在国内外教学论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短短几年内,已重印十多次,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优秀教育理论著作,并获得省部级奖励。

李先生之所以能在学术上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得益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辛勤的工作作风、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十年来,他始终如一日,广采博览,认真、独立思考。所进行的研究要么切中时弊,以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立足点,要么高瞻远瞩,以教育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为出发点,显示出大家的风范和名家的勉力。由于他的丰硕成果,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我国第一个教学论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他多次应邀赴美国、加拿大、瑞士等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被确定为大会主要发言人之一,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好评,其论文也被收入由国外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中。同时,一些国外大学的学者,比如美国康州中央大学前校长詹姆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Ruth Hayhoe教授和国际组织的负责人,比如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局的负责人海纳·慕克吉等,纷纷前来看望、拜访他。这不仅提高了西北师大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也扩大了甘肃省在国外的影响。

自80年代以来,李秉德教授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培养研究生。他是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两个专业的硕士生导师,教学论专业的博士生导师。17年来,他共招收硕士生18名、博士生20名。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李先生无论是招生、录取、上课、讨论,还是作业、考试、论文开题及指导、答辩等,都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对研究生的业务水平、学术态度、思想品德、组织纪律、为人处世等均严格要求。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博士生学习的特点和每位学生的差异,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特别是,他经常与博士生就许多学术问题、论文选题进行个别谈话,有时一次谈话长达三、四个小时。这种个别谈话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要有耐心,要注重诱导和启发。与此同时,还采用大班讨论、给任务、压担子等方式,提高培养质量。

除此之外,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特别注重启发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研究生与本学科的新发展和前沿问题保持紧密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等。

除了在培养中的严格要求以外,全面关心爱护研究生也是李先生多年来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关心是发自内心的,是全面的,既包括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也包括给予学生以必要的保护,以避免外界的干扰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同时还在思想上、政治上关心研究生的成长。

由于李先生的言传身教和精心培养,使得毕业研究生质量较高,素质较好,进入工作岗位后,均能迅速发挥各人的才学。现在有的在中央党政重要部门担负着教育方面的业务工作,有的在师范大学或者教育科研单位担负着重要部门的领导工作。他们均能以各人优异的工作成绩,博得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好评。

今年李秉德教授已经86岁了。尽管年龄已大,但他仍然坚持工作。目前他指导着6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仍然坚持亲自为硕士生、博士生上课。还带领研究生开展有关课题的研究。他每天除了坚持读书、看报以外,还思考问题,从事研究。而且这一切都不计名,不计利,完全出于对事业发展的强烈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由于他回国后,几十年如一日,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硕果累累,1996年被评为校、省及全国优秀教师,西北师大学术带头人,1994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1998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党员,因贡献突出,被省政府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教学方法分类

李秉德教授的教学方法分类

李秉德教授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和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从中国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和有利于教师选择运用的角度出发,将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个类别: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运用口语,向学生教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知识信息传递,主要是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述来实现的。这也是中国目前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方法。这类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以及读书指导法等。

应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求是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这类方法是教师通过对实物、直观教具的演示、组织教学参观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现象而获得知识信息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突出特点是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这类方法在教学中与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结合运用,会使教学效果更佳。演示法和参观法是这类方法中的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类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是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这类方法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认识向深层次发展,巩固和完善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教学过程中这类方法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运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是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教学内容和艺术形式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陶冶情操、兴趣、理想和审美能力的方法。它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欣赏法。欣赏法在各学科教学中表现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欣赏(如音乐、美术、文学作品和大自然的欣赏);二是道德行为的欣赏(如政治、历史、语文等教材中所表现的道德品质或社会品德的欣赏);三是理智的欣赏(如科学研究中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发明创造、大胆探索精神的欣赏)。欣赏活动教学方法着重培养欣赏的鉴赏能力和社会价值观念。它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要求是

以引导探索为主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取知识的方法。其特点在于学生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的过程中,他们的独立性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从而逐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研究、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在这类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自主作用。教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为学生设计探索研究的情境,提供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的探索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发现”的结论或结果。这类方法主要是发现法(也称探索法或研究法)。

◇ 指定院校
 
◇ 配套教辅